2009年10月19日 星期一

數位生活

  1. 陳宇佐,以RFID為基礎的智慧型生活架構=Enhance Our Lives through the Use of Novel RFID-Based Intelligent Scheme ,電腦與通訊,115 民95.03,頁38-46
  2. 陳春玲,e工具時代--資訊軟體產業經濟VS.數位生活變革,出版情報,163 民90.11,頁30-31

2009年9月24日 星期四

周邊商品

(圖一)
(圖二)
(圖三)





矽膠果凍軟鍵盤盤
(圖一 ,二)

• 可摺疊,好收藏,是筆記型電腦外出使用必備良伴
• 質感柔細,彈性超好,使用起來安靜無聲,不會產生惱人的噪音
• 防水、防塵、不怕髒,可直接用清水清洗擦拭
• 每個鍵高凸獨立而立體,讓你每次按下都有不輸傳統鍵盤的感覺
• 台灣電檢合格,使用更安全有保障
• 可相容USB 與 PS/2界面,適用於Windows98/2000/XP/ Vista作業系統
• 支援多國語言版本,採高性能薄膜線路
• 有中文輸入鍵(注音與倉頡)
• 產品認証/保証: FCC/CE/BSMI

神槍手~手握式無線簡報滑鼠
(圖三)
專利手持式設計,歐、美、日等國專利,符合人體工學之簡報利器
RF 2.4GHz無線電頻傳輸
超高頻率不擔心受週邊電器干擾
操作距離可達10公尺以上
8個頻道,8192個ID可錯開干擾頻道
內建雷射指示,可做簡報用
USB隨插即用

2009年9月23日 星期三

輔助記憶體

(圖一)(圖二)


(圖三) (圖四)

藍光光碟(Blu-ray Disc,簡稱BD)(圖一,圖二)是DVD之後的下一代光碟格式之一,用以儲存高品質的影音以及高容量的資料儲存。須注意的是「藍光光碟」此一稱謂並非本產品的官方正式中文名稱,此乃中文世界裡人們為了易記而自行取的非官方的中文名稱,SONY公司本身並未幫本產品的中文名稱正名。
藍光光碟的命名是由於其採用波長405奈米(nm)的藍色雷射光束來進行讀寫操作(DVD採用650奈米波長的紅光讀寫器,CD則是採用780奈米波長)。藍光光碟的英文名稱不使用「Blue-ray」的原因,是「Blue-ray Disc」這個詞在歐美地區流於通俗、口語化,並具有說明性意義,於是不能構成註冊商標申請的許可,因此藍光光碟聯盟去掉英文字e來完成商標註冊。



硬碟英文:Hard Disk Drive,簡稱HDD)(圖三)是電腦上使用堅硬的旋轉碟片為基礎的非揮發性(non-volatile)存儲裝置。它在平整的磁性表面存儲和檢索數位資料。資訊透過離磁性表面很近的寫頭,由電磁流來改變極性方式被電磁流寫到磁碟上。資訊可以透過相反的方式回讀,例如磁場導致線圈中電力的改變或讀頭經過它的上方。早期的硬碟儲存媒介是可替換的,不過今日典型的硬碟是固定的儲存媒介,被封在硬碟裡 (除了一個過濾孔,用來平衡空氣壓力)。


軟碟(圖四)個人電腦中最早使用的可移動存儲介質。作為一種可移貯存方法,曾經是用於那些需要被物理移動的小檔案的理想選擇。軟碟有8英寸、5.25英寸、3.5英寸3種,但其中3.5英寸的1.44MB軟碟最為常見。軟碟中又分為硬磁區(Hard-sectored)及軟磁區(Soft-Sectored)。
軟盤是1990年代電腦必備設備之一,因為把它製作成啟動盤以及更新BIOS時需要用到。但是由於軟碟介質讀取方式原生的局限——磁頭在讀寫磁碟資料時必須接觸碟片,而不是像硬碟那樣懸空讀寫——它已經難以滿足大量,高速的資料存儲,而且軟碟的存儲穩定性也較差(一張正常的軟碟,容易受到外界環境影響,如受熱、受潮、多次讀寫,均使之壽命減少)。後來雖然有很多升級產品如zipls120Jaz Drive等,但是都難以同時解決相容性和速度容量兩者直接的矛盾。隨著光碟隨身碟移動存儲介質的應用,3.5英寸的軟碟使用已越來越少,而5.25英寸及8英寸的軟碟在2000年代,閃存盤普及後被淘汰。 2007年2月,歐洲最大的電腦零售連鎖店PCWorld宣布停止銷售軟碟機和軟碟。

資料來源:維基百科

2009年9月18日 星期五

主機版資料 and CPU資料




主機板(左圖第一個)又稱主板是電腦的主要電路板(PCB)。電腦的其他硬體一般直接插入到主板中來交換資訊。主板通常由晶片組BIOSCMOS並口(也稱:並列埠、印表埠)、PS/2鍵盤和滑鼠介面和擴充套件插槽組成。有時為了減小主板尺寸,節省成本也透過插到主板的子板來擴充更多擴充套件槽。現時主流的主板規格有ATXMicroATX。而未來的主流規格會是BTX(Balanced Technology Extended)。
picoBTX:主板最長203.20毫米,最多一個擴充卡插槽。
microBTX:主板最長264.16毫米,最多四個擴充卡插槽。
BTX:主板最長325.12毫米,最多七個擴充卡插槽。

中央處理單元(英文:Central Processing Unit,CPU)(上圖第二個),是電腦的主要裝置之一。其功能主要是解釋電腦指令以及處理電腦軟體中的資料。所謂電腦的可編程性主要是指對CPU的編程。CPU、內部記憶體輸入/輸出裝置是現代電腦的三大核心部件。由積體電路製造的CPU,20世紀70年代以前,本來是由多個獨立單元構成,後來發展出微處理器CPU複雜的電路可以做成單一微小功能強大的單元。
早期的中央處理單元通常是為大型及特定應用的電腦而定製。但是,這種昂貴的為特定應用定製CPU的方法很大程度上已經讓位於開發便宜、標準化、適用於一個或多個目的的處理器類。這個標準化趨勢始於由單個電晶體組成的大型電腦微機年代,隨著積體電路的出現而加速。IC使得更為複雜的CPU可以在很小的空間中設計和製造(在微米的量級)。CPU的標準化和小型化都使得這一類數位裝置(港譯-電子零件)在現代生活中的出現頻率遠遠超過有限應用專用的電腦。現代微處理器出現在包括從汽車手機到兒童玩具在內的各種物品中。